Posts

舞蹈意象论的研究有何意义

“ 意象 ” 的 “ 意 ” ,指精神的、虚灵的、隐含的情意、情思或情志; “ 象 ” 则是具体的、可感的、可见的外表形象。早在上古时期,我国著名的《周易 · 系辞》,即有 “ 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 之说。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 神思》说: “ 独照之匠,观意象而运行 ” ,明确将意象作为一个美学概念。我国的艺术,历来重视 “ 与志迁化 ” 、 “ 象外之旨 ” 的意象。 20 世纪 80 年代,文艺界兴起意象艺术的理论与实践的研讨, 1988 年正式列为国家艺术科研项目。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指出: “ 该研究课题针对了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理论的薄弱环节,进行了突破性的研究,从意象的角度抓住了中国艺术发展的核心,不仅能充实我国艺术体系的健全,有利于教学实践的进行,更将促进美术创作、美术科学实验的发展。 ” 舞蹈是意象艺术的典型代表, 1993 年,舞蹈学者袁禾,采取体悟与验证相结合的方法,从中国古典美学及意象角度,对中国舞蹈艺术作全新的系统探索,发表《中国舞蹈意象论》专著,书中紧紧抓住“意”与“象”之间的辩证关系,力求较深入地发掘那影响情感品质,决定`意 ’ 之内涵而深埋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的民族艺术传统的原始基因,并将其放在与传统舞蹈构成的诸般因素的制约或相互作用中展开论述。包括舞蹈生存的物质本体、中国舞蹈运动形态本象、中国舞蹈之表现手法、舞蹈艺术之情感本质、中国舞蹈意象之历史演进、中国古代舞蹈的功能指向、中国舞蹈美学意蕴、中国艺术体系中的舞蹈意象等问题。明确指出:舞蹈语言有 “ 意 ” 有 “ 象 ” ,动作姿容的外表形态是舞蹈的 “ 象 ” ,动作姿容的内涵是舞蹈的 “ 意 ” 。意象艺术是以想象为中心形成的,离开了充分的、自由的想象,意象就不复存在。舞蹈动态意象的创造主要依靠舞蹈动作的虚拟性、节奏性和造型性。并有表现性动态意象和描述性动态意象之分。前者是舞蹈语言高度抽象的动态意象,有 “ 显意 ” 、 “ 非显意 ” 的区别,却都不是对物象形态的描摹,而是受文化心理所制约的、情感的、凝聚方式。后者在一定程度上为现性表现的动态意象,其动作带有较大的模拟性质,一般不脱离物象的原有形态,但这种模拟不是照像似的模拟,而是变形模拟,抽象模拟。其模拟的目的也是要表现,是在模拟中表现,在表现中描述。《舞蹈意象论》进一

舞蹈形态学的任务是什么

“ 形态学 ” 一词出自生物学,本义是研究动物的结构形态。美国美学家,美学学会的组织者和创造者 T· 门罗,在所撰写的《走向科学的美学》一书中,率先提出 “ 审美形态学 ” 的概念,其含义比生物学的形态学更为广泛,除 “ 研究机体之结构形态的科学,还要研究部分与部分,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积极和机能性的关系,研究整体形式刺激人们的知觉和理解时的作用和功能 ” 。 并认为:形态学应首先立足于描述性研究,包括艺术产品、文化模式、个性特征、对审美反映有深刻影响的个人的暂时状况,以及产生审美反应和评价的种种环境、条件和外界形势。随后,前苏联美学家 M· 卡冈,在《艺术形态学》中提出:艺术形态学的任务在于: 1 、显示艺术活动分类的所有重要水准; 2 、揭示这些水准之间的坐标联系和隶属联系,以便了解艺术世界作为类别、门类、样式、品种、种类和体裁的系统的内部组织规律; 3 、从发生学的观点研究这个系统形成的过程:历史研究 —— 研究这个系统不断演变的过程;预测研究 —— 研究它可能发生的变易的前景。该书在涉及舞蹈的部分中指出: “ 舞蹈语言建立在程式化的人体动作中(从日常生活可靠性的观点来看),这些动作由于自由 ’ 装饰 / 旋律 ’ 的和 ’ 节奏 / 音调 ’ 的结构而获得较高的情感表现力 ” 。 “ 舞蹈形态学”当今业已成为一个学科, “ 它以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认识舞蹈自身,从而寻求一个学科研究的坚实起点。 ” 北京舞蹈学院从 20 世纪 90 年代起,正式开设舞蹈形态学课程,于平教授通过潜心研究和教学实践, 1998 年推出《舞蹈形态学》专著,作者认为: “ 舞蹈形态学作为一种舞蹈基本理论学科的建设,应成为类似基本乐理的基本舞理 —— 它不是以舞蹈形态形成的历史为标的,而是通过其发生过程的研究去促成新的舞蹈形态的发生 ” 。 全书着重围绕 “ 舞蹈历史文化形态学 ” 和 “ 舞蹈艺术创造形态学 ” 两个方面展开。前者概括分析中国古典舞的历史文化形态、中国民俗舞的历史文化形态、古典芭蕾及欧美现代舞的历史文化形态、世界传统舞蹈的历史文化形态等四种形态。后者主要论述舞蹈艺术创造的构成材料、构成方式、构成类型、构成效应等内容。书中强调: “ 关于舞蹈历史文化形态的研究,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个是它的`历史性 ’ ,一个是它的`风格性 ’ ,并且,其`风格性 ’ 总是在`历时性

舞蹈现象学探讨什么内容

“ 现象学 ” 原为哲学研究的课题,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早期即以精神现象学为其哲学体系的基础。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认为:现象学是对 “ 纯粹意识 ” 的研究。后继者着重从欣赏者的立场,探讨和论述审美经验, “ 在审美经验中探讨审美对象的特性,从主客体两方面分析审美现象 ” 。 20 世纪 60 年代, “ 现象学 ” 被引入舞蹈领域,形成舞蹈美学的一种流派。 1963 年美国哲学教授奥尔德里奇所撰写的《艺术哲学》一书,其中的第三章,专门用现象学论述舞蹈的本质和审美特征,强调舞蹈艺术的材料是舞蹈者活动着的身体,舞者将利用这一材料,以某种动作样式来构造某种东西。这种东西表现性地描绘了某种事物。 1966 年约翰斯顿的《舞蹈现象学》,进一步用现象学,探讨舞蹈的起源、发生、创作、欣赏等问题,从一种新的角度进行解释,给人一定的启迪。詹斯顿在《舞蹈的语言与非语言》专著中,则运用现象学理论,对舞蹈作分类研究,认为: “ 凡是能以某种形式来从事表达活动,并能为知觉所揭示其意义的一切现象,都可以成为一种符号, …… 跟逻辑推理形式相反,它更重要的功能是揭示情感特征和生命的意义 ” 。 文章指出:作为舞蹈现象学,强调符号幻象的交流活动。人体活动的任何现象、任何形式,都可以转化为舞蹈。一件完整的作品,源于创作者一种 “ 直觉的、感情的、领悟的 ” 审美知觉方式,从感知、冲动产生意象,构思出动作,并通过舞者的身体呈现出来。但一件舞蹈作品的问世,仅仅是迈出最重要的一步,在此基础上, “ 还要经过观众在欣赏过程中的‘第二建造 ’ ,才算最后完成了审美客体;没有观众参与的作品,不是严格意义的审美客体 ” 。 可见正确理解和把握舞蹈现象学,对于加强舞蹈创作的形象思维,深化舞蹈的研究,扩展舞蹈表现领域,以及 “ 打破舞台与观众之间的界限,打破观众与演员之间的界线,强调观众的参与意识 ” 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比较舞蹈学有何意义

“ 比较 ” ,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思维过程和方法,它将彼此有某些联系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根据一定的标准加以对照,以确定它们之间的同异、优劣、相互关系和各自的类型、特性,这对于深入认识某种事物有极大的好处,因此被广泛运用于专业的学术研究部门,从而产生各种比较学、如比较经济学、比较历史学、比较法学、比较语言学、比较胚胎学、比较解剖学等,同样,也引入文艺的各个部门。 1829 年法国阿 · 福 · 维尔曼教授率先提出 “ 比较文学 ” 的概念。 20 世纪中后期,舞蹈界也开始采用,新兴的“比较舞蹈学”,在对舞蹈进行探讨中,按照可比的原则和标准,通过比较方法,研究选定的两种关系现象,找出共性与个性,揭示其内在联系和各自特有的发展规律,从而自觉地掌握运用规律,促进舞蹈的繁荣。 1971 年,日本学者阿竹登志夫、梅棹忠夫共同发表《比较艺能论》, 1973 年郡司正胜教授撰写《动的美学》,进一步从美学特征上对东西方舞蹈进行比较,引起热烙的争论,并出现多种论著。其中,美国学者罗伊丝的《舞蹈人类学的观点及其比较研究方法》,较全面地论述了比较研究方法是如何被引入舞蹈研究领域,以及怎样进行舞蹈研究等基本问题。文中认为:舞蹈比较研究已形成两大类型,第一种,包括对于两种不同社会中舞蹈文化的比较研究,或两种不同地理区域中的舞蹈文化比较研究;第二种,包括针对出现在不同地区而具相同风格形式的舞蹈进行比较。文章同时强调:我们舞蹈研究发展进步的途径,并不在于由单独的学者所作出的比较研究成果,而恰恰在于一种合作的力量,它能够保证我们在我们的各种比较中,包容更多的舞蹈文化和形式。我国的比较舞蹈学起步较晚, 1983 年台湾舞蹈教育家高棪、李维,发表《中西舞蹈比较研究》专著,指出中西舞蹈在外射与内收、示形与示意、形圆动方与形方动圆、重心、高、低、一元动作与多元动作、技术层次与独一表现、单一形式的多样表现与多种形式的单一表现、超现实的动作与生活中的动作等 8 个 方面的区别。我国舞蹈研究家傅兆先、于海燕等也分别从舞蹈语言、舞蹈形态等方面比较了中西或东西舞蹈的特性。 1991 年 2 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舞研所编辑的《舞蹈艺术》,以 “ 舞蹈比较学 ” 序曲专集形式,围绕不同时代舞蹈比较史比较、舞蹈与其他技艺之横向比较、中外舞蹈比较等专题发表了《舞蹈史比较研究》(董锡玖)、《中华古代舞谱比较》(宋铁

什么是舞蹈社会学

“ 社会”,是人们相互作用的产物,有经济基础和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每个人都在一定的社会中生活,而社会是按照它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社会学”按学者的界定即是 “ 以人类的社会生活及其发展为研究对象,从而揭示存在人类各历史阶段的各种社会形态的结构及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 的一门科学。 为了系统的深入研究,进而在实践中又产生了许多专门的学科,如历史社会学、民族社会学、工业社会学、农业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文艺社会学、宗教社会学、青年社会学、犯罪社会学等等。其中,“文艺社会学”萌芽于 19 世纪下半叶,德国社会学家佛里采在《艺术社会学》一书中指出:文艺社会学的首要任务在于确立一定的社会形态与一定艺术类型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其目的在于加强对现在与将来艺术实践的预见性。 “ 舞蹈社会学 ” 是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 舞蹈的产生、发展及本质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生活特别是意识形态和政治对舞蹈有着很大影响,不同时期的舞蹈思潮、内容、形式和风格,都会自觉不自觉的打上时代与阶级的烙印,而舞蹈本身也会程度不同的对社会生活起到能动的作用,如认识、宣教、陶冶、娱乐、锻炼、交际等。据《中国舞蹈词典》界定: “ 舞蹈社会学全面、整体地研究舞蹈与社会的各种关系。包括从舞蹈到社会和从社会到舞蹈的双向探讨。诸如舞蹈的生产、传播、消费(接受)的社会过程,以及社会形态、社会文化心理、文化体制及至舞蹈接受者的心态对舞蹈的形成、变化和发展的影响与制维。舞蹈社会学研究的范围还包括舞蹈的社会功能、舞蹈活动的社会管理、舞蹈发展趋势的社会预测以及舞蹈社会学思想史等课题 ” 。 舞蹈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 “ 哲学的方法、历史学的方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方法以及社会调查方法等,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 。

舞蹈美学是什么学科

“ 美学 ” ,是以美和人类的审美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理论学科。我国早在殷商时代,甲骨文中就有 “ 美 ” 字,古希腊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被称为历史上第一篇研究美的专著。 1705 年,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 · 鲍姆嘉出版的《美学》,标志着美学学科的正式诞生。 19 世纪末,西方经康德、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等哲学家的努力,构成古典美学的理论体系。美学研究的对象,有各种见解,综合而言,离不开现实美、艺术美和人类审美感受。现代美学理论已深入到社会和学术的多个领域,出现了生活美学、艺术美学、实用美学、技术美学、广告美学、文艺美学等分支。 舞蹈美学为艺术美学的一个分支,是舞蹈学和美学交叉结合形成的新型学科。 “ 主要研究舞蹈的审美特性、审美规律、人和舞蹈的审美关系,人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舞蹈审美活动。具体含舞蹈美的本质和特征、舞蹈美的产生和发展、舞蹈美的构成和形态、舞蹈美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和如何进行创造和鉴赏舞蹈美 ” 等问题。舞蹈美学是舞蹈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专门学科,又是综合性学科,对舞蹈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想学习和掌握这门理论,首先要明确舞蹈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要素和基本理论,并且和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艺术学、教育学等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弄清舞蹈美和审美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 “ 舞蹈美学”是对自然美、社会美和生活美的提练和升华,体现在舞蹈的创作、表演、欣赏的全过程中,只有不断的实践、积累才能具有驾驭美的能力,自觉地运用美的规律,开展舞蹈活动。舞蹈作品贵在创新和个性,而美学理论至今仍无绝对的定论,不同的门派各有自己的见解,甚至相悖,这就须学会吸取各家所长,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加强独立思考和分析判断能力,努力达到理想的效果。

什么是舞蹈人类学

“ 人类学 ” 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又与社会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其课题主要 “ 研究人类的体质特征、类型及其变化规律。包括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地理分布及其相互关系 ” 等。随着社会进步、专业部门的研究愈加细化,有人体形态学、古人类学、人种学、分子人类学等分支。进而引入艺术领域,如由格罗托夫斯基、彼得 · 布鲁克、理查 · 谢克纳等学者创立的戏剧人类学, “ 把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观点引入戏剧研究领域,同时,又以这种理论为指导运用于戏剧实践,以一系列不同于传统的戏剧活动支持和丰富新的戏剧理论 ” 。 理查 · 谢克纳在所著的《在戏剧与人类学之间》一书中,扩大了表演的含义,认为 “ 传统意义上的戏剧仅占表演的四分之一,其他四分之三则是舞蹈仪式及日常生活中的表演 ” 。 明确指出: “ 不仅戏剧 —— 表演可以以生活为模本,生活也能以戏剧 —— 表演为模本”。 舞蹈在原始部落中,是日常生活有机的组成部分,许多人类学家在研究人类历史和对开化较晚地区民族的考察中,记录了大量仪式舞蹈、生活舞蹈的实例表明舞蹈与人类之间关系的密切。 “ 舞蹈人类学 ” 即是将舞蹈学和人类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采用科学的、历史的观点和方法,全面地研究舞蹈艺术与人类的各种关系,探讨人类发展中诸多因素,对舞蹈的影响和制约,进而揭示舞蹈自身的规律。反过来从舞蹈的发展变化,也可看出对人类体质、心理和时代风气的作用。 1977 年,美国人类学者罗伊斯发表《舞蹈人类学》的专著,据《国际现代艺术词典》介绍:本书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舞蹈是一种强有力的、人们常常采用的自我感觉方式的符号。舞蹈通过其形式与表现来为社会和文化作出贡献,并同时与宗教、婚姻、社交组织、政治和经济紧密相连。作者还探讨了舞蹈在不同朝代和不同民族中的不同意义,并重点解释了舞蹈在近百年来人类学研究中所占的地位。将目前人类学家考察舞蹈的角度分为三类:历史的、比较的和符号的。用大量实例研究一一解释了这些不同的角度,包括了美国殖民地的舞蹈、北美印第安人的城市祈祷舞,以及墨西哥地峡的扎波泰克舞,并为舞蹈人类学的研究提出了前景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舞蹈语言学主要研究什么内容

舞蹈是一种动作语言。作为 “ 舞蹈语言学 ” 是专门研究舞蹈语言的一门学科。博兆先撰写的《舞蹈语言学纲要》一书,从民族基点出发对舞蹈语言作了纲要式的论述。作者主张: “ 舞蹈语言是舞蹈研究的一个基础学科。舞蹈的创作、表演、教学都离不开对舞蹈语言特定规律的熟知和把握。舞蹈编导学、舞蹈表演学、舞蹈教育学的建立都需以舞蹈语言学为基础。舞蹈语言学主要研究:一、舞蹈动作;二、舞蹈语汇;三、舞蹈语法 ” 。 《舞蹈语言学纲要》指出:舞蹈动作是舞蹈语言的基础,舞蹈语言是通过舞蹈动作的有机结合组成完整的瞬间,以独立的舞蹈形象传达出所要表现的情意或美感的舞蹈动作组合。所以舞蹈语言的研究是从舞蹈动作开始的。关于舞蹈的基本动律法,可归为 “ 两律一法 ” ,两律是:一动俱动旋转律和上下屈伸颤动律;一法则包括:意、劲、精、气、神五个内部要素和手、眼、身、法、步五个外部要素。而基本动作,为 “ 一开一合,以合为主;虚实相生,乘虚落实 ” 。 基本动作美感是 “ 刚柔、动静这两对既矛盾又统一的美感的结合和变化 ” 。 关于舞蹈语汇的来源,有 “ 民族传统舞蹈的基本语汇 ” 、 “ 人的生活 ” 、 “ 大自然与社会 ” 、以及 “ 舞蹈者创造精神 ” 四个方面,并可有多种分类方法。 舞蹈语言的组合方法,大体可归纳为: “ 传情达意 ” 、 “ 具有某种抽象美感 ” 、 “ 表现某种舞蹈技巧 ” 等三种类型, “ 总的来说,能表达舞蹈的情、意、美、技的舞蹈动作组合,大都具有一定的舞蹈语言的意义。 ” 舞蹈语言的组合通常有特定依据,主要包括 “ 感情 ” 、 “ 景物 ” 、 “ 意境 ” 、 “ 思想 ” 、 “ 形态 ” 、 “ 动势 ” 、 “ 象比 ” 、 “ 技巧 ” 等 8 个方面。其组合的基本方法,有 “ 重复 ” 、 “ 对比 ” 、 “ 平衡 ” 、 “ 变换 ” 、 “ 复合 ” 、 “ 比拟 ” 等 6 种。对于舞蹈语言美感则有 “ 稳定感 ” 、 “ 谐调性 ” 、 “ 灵敏度 ” 、 “ 流畅感 ” 、 “ 柔韧性 ” 、 “ 刚毅感 ” 、 “ 舒展 ” 、 “ 含蓄 ” 、 “ 轻盈 ” 、 “ 拙朴 ” 、 “ 巧妙性 ” 、 “ 高难度 ” 等 12 项基本要求。 《舞蹈语言学纲要》还对中西舞蹈语言及组合方法作了比较,并在最后的结语中强调: “ 舞蹈语言

“舞蹈心理学”以什么为研究对象

“ 心理 ” 一词,来自希腊语 Psyche ,原意为灵魂,属于人的内心世界,是人物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情感、意志、能力、性格等心理现象。心理学即是研究这些心理现象的特点、本质、机制以及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我国新兴的 “ 舞蹈心理学 ” ,属于艺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着重 “ 以舞蹈创作和舞蹈欣赏活动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 ” 。 其中 “ 舞蹈创作心理学 ” 重点研究舞蹈创作过程中的思维特征,选材动机及选材心理历程,个人审美心理在舞蹈结构及舞蹈语言创作中的 “ 外射 ” ,研究舞蹈家个人的媒材条件(即对舞蹈创作的物质材料的把握和心理素质的优劣,对创作的影响等)。 “ 舞蹈欣赏心理学 ” 重点研究舞蹈欣赏的审美通道、舞蹈审美过程、舞蹈审美活动中的再造想象及舞蹈审美主体的接受素质对舞蹈审美的作用与影响等。此外,如舞蹈教育心理学、舞蹈社会功能、舞蹈美学思想发展与社会认同心理的关系等,也都是舞蹈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1994 年,胡尔岩撰写的《舞蹈创作心理学》一书,认为 “ 舞蹈创作是个由外(客观生活)到内(主观感受)再到外(形象外化)的多次反复过程 …… 。每一部舞蹈作品的诞生,都是舞蹈家心身契合的一次全新体验,一次创作心理历程及外化操作过程的完善结合。 ” 舞蹈表演是心理内容的外化,舞蹈欣赏则是由外到内 “ 形象感知与情操感染同步;情感体验与再造想象同步;理解与反馈同步 ” 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赵国纬编著的《舞蹈教学心理学》,则从多层次研究,揭示在舞蹈教育不同方法影响下,受教育者掌握舞蹈知识、技艺以及其智力、个性等相互关系的心理特征。 2004 年,平心将有关舞蹈思想与心理学思想的研究成果熔为一炉,从舞蹈本体和心理距离的概念出发,进一步对舞蹈心理学做深入的探索。所发表的《舞蹈心理学》专著,全书分十章,包括舞蹈本体与心理距离、舞蹈感觉与艺术通感、舞蹈思维与艺术概括、舞蹈意象与艺术想象、舞蹈情感与艺术动机、舞蹈人格与艺术气质、舞蹈能力与艺术创造、舞蹈动作与动作技能、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舞蹈心理与舞蹈理论等十个方面,明确指出:舞蹈心理学必须以舞蹈为对象,以美学的指导,以科学心理学为基础,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它既是艺术学和舞蹈学的一个门类,又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平心认为:通过舞蹈本体论身心关系的探讨,以及依据舞蹈心理学原理,研

什么是舞蹈哲学

“ 哲学 ” ,属于上层建筑的一种意识形态,是人类关于世界观的理论,它研究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是人们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的流派很多,主要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两大类型,并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回答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关系问题,所以曾被称为科学的科学。舞蹈哲学是艺术哲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任务是,站在哲学的角度, “ 运用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并结合舞蹈实践与舞蹈理论的研究成果,整体性把握,全局性观照探究舞蹈艺术带有根本性的诸问题。 ” 如什么是舞蹈、舞蹈艺术的本质,舞蹈动作的基本特征、舞蹈与生活的关系,舞蹈与其他艺术的区别与联系等。古今中外著名的哲学家,如孔子、老子、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康德、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普列汉诺夫、王国维、闻一多等,对舞蹈都有各自精辟的见解。 作为一门现代的学科、舞蹈哲学起于二十世纪中期。 1933 年,德国表现派舞蹈创始人玛丽 · 魏格曼,发表现代舞宣言,名为《现代舞哲学》,文中提出: “ 舞蹈是无法压抑的种种人类经验之一 …… 。舞蹈和所有其他艺术的表达方式一样,包容了某种提高并强化了的生活反应。此外,这种提高了的反应并非总得具有某种欢乐的背景。悲伤、痛苦、甚至恐惧和害怕可能会释放出某种感情的源泉,因此也就产生出舞蹈家整个存在的源泉 ” 。 法国艺术批评家保罗 · 瓦莱里在《舞蹈哲学》中,从哲学角度提出,舞蹈究竟是什么?回答是: “ 舞蹈归根结蒂纯属一种时间的形式,是一种时间类型的创造,或者说是一种十分独特的时间种类 ” 。 当代艺术哲学家苏珊 · 朗格在《对舞蹈艺术的哲学探讨》中强调: “ 舞蹈是一种把积极而又活跃的力量表现出来的动态形象,这种形象是一种虚幻的实体,即作用于感官,又作用于感情。是用来表现创造者直接把握到的人类情感生活和情绪生活的概念,其创造过程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都是内在本质的外部显现,或是主观实在的客观显现 ” 。 舞蹈哲学对舞蹈规律和本质的研究,其发展和完善,对于舞蹈基础理论、应用理论以及创作、表演实践,都具有促进和指导的意义。

“舞蹈学”着重研究什么问题

“ 舞蹈学 ” ,是研究探讨有关舞蹈艺术的一门学科,具有系统性、历史性、科学性的特点,其研究范畴主要包括舞蹈理论、舞蹈历史、舞蹈评论三大部分。关于舞蹈理论,有基础理论、应用理论之分。前者 “ 主要研究舞蹈和生活的关系、舞蹈的起源和社会作用、舞蹈的本质和特征、舞蹈的继承和发展、舞蹈的种类和体裁、舞蹈的内容和形式、舞蹈的创作过程和方法,以及舞蹈审美特征等。 ” 后者包括舞蹈编导学、舞蹈表演学、舞蹈鉴赏学、舞蹈教育学等方面,还有舞蹈社会学、舞蹈美学、舞蹈心理学、舞蹈生理学、舞蹈生态学等分支。 1998 年,由吕艺生主编的《舞蹈学导论》,作为高校 “ 九五 ” 国家级重点教材,由上海音乐出版社正式刊行,全书分十一章,包括不同视阀的舞蹈、舞蹈本质的追索、舞蹈作为一个系统、舞蹈临界的模糊地带、舞蹈艺术门类与形态、动作与语言、舞蹈本体论、传承与创造历史的告诫、特殊的载体、舞蹈与科学等内容。 《舞蹈学导论》提出:在一切学问中,只有 “ 舞蹈学 ” 真正是以舞蹈为研究对象 “ 它既是一门学科的起点,也是其归宿,是舞蹈学科的本体论。 …… 舞蹈是什么?作为舞蹈学这一核心问题,它已成为不能跨越的思考目标。 ” 而舞蹈自律理论符合本体论 “ 是真正研究舞蹈表现唯一载体的人体,并且把观点集注于人体动作这一根本运动形态上。 ” 这足以使我们走向舞蹈艺术迷宫的切入口。《导论》认为:研究舞蹈要从系统论前提出发,艺术系统是一个动态性系统, “ 舞蹈学最终要解决舞蹈艺术内各种类别属性的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各种类别舞蹈在发展中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种动态性变化规律等等。舞蹈学家以及各类舞蹈家,对于本专业规律的认识,都取决于这门学问的深浅程度和对它的应用 ” 。 舞蹈采用 “ 所有器具中最有力和最敏感的身体本身,这一特点使舞蹈艺术的情感与形体自然构成一个整体,也使舞蹈家确立起对身体的整体观念,它使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共存于一艺术整体之中,使它成为人的生命方式的最具代表性的对象化形式,这便是舞蹈艺术最重要的本体意义 ” 。 《导论》进一步指出:舞蹈的本体不仅是一个物理实在,更有着精神世界的深层内涵。从舞蹈发生体出发,进行高层次思考,探求舞蹈发生体运动中思维与动作的内在关系,关注舞蹈发生体与它外部世界的联系,从而认识舞蹈到底是什么,并推导出舞蹈的本质特征及其审美特征,这是 “ 舞蹈学 ” 必须做出的本

为什么要重视舞蹈理论的研究和学习

理论源于实践,是人类感性认识的升华和飞跃,反映着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表现为对事物整体、全面、规范性的认识与主张。正确的理论都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和证明,具有科学性、普遍性的指导意义。舞蹈理论同样出自舞蹈的实践活动,早期舞蹈教师撰写的教材或手册,可谓最早的舞蹈理论,经过不断的补充、修订、发展、完善,成为舞蹈成熟的标志。舞蹈艺术丰富而复杂,舞蹈理论与人类社会、历史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民俗、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舞蹈理论大体可分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大类型,“基础理论”包括舞蹈的起源、舞蹈的功能、舞蹈与生活的关系、舞蹈与其他艺术的关系、舞蹈的本质与特性、舞蹈的种类与体裁、舞蹈的内容和形式、舞蹈的历史和发展等系列基本问题。舞蹈的“应用理论”直接涉及舞蹈作品的产生和表现,其中如“舞蹈创作理论”,主要研究舞蹈的创作方法、创作过程、创作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编舞的专业知识和技巧等。“舞蹈表演理论”,主要研究如何运用自己的肢体塑造鲜明生动的舞蹈形象,舞者如何掌握专业知识和技巧,以及在舞台上自如发挥等问题。“舞蹈评价理论”,是通过对舞蹈形象的分析、研究评价活动,以理论文字形式,肯定成功经验,指出差距不足,以提高鉴赏能力,推动舞蹈艺术健康发展。“舞蹈教育理论”,着重研究对各种舞蹈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训练方法等。随着对舞蹈研究领域的愈加深入,分工愈加细微,进而产生多个方向和多种不同的学科,如舞蹈社会学、舞蹈史学、舞蹈哲学、舞蹈美学、舞蹈生理学、舞蹈生态学、舞蹈解剖学、舞蹈医疗学等等。舞蹈理论是舞蹈实践的指南,重视理论研究,掌握正确的理论,纠正错误的观念,才能避免少走弯路,使舞蹈事业获得更大的发展。

什么是“历史式”和“社会式”舞评

“ 历史式舞评 ” 和 “ 社会式舞评 ” 都属于综合性评论的文体,分别具有深度、广度和高度。其中, “ 历史式舞评 ” ,是着眼历史的一种线型评论。任何客观事物都有始有终和发展的过程,并存在于一定的时间、空间中。舞蹈作品和现象,同样有着过去、现在和将来。历史式的评论,即是紧紧把握住历史的脉络,追根朔源,拨开岁月的烟雾尘封,还被评对象一个本来的面目。此种舞评,要求坚持唯物史观,正视时代和相关的因素,辨别偶然还是必然,主流还是支流,防止断章取义,更不能用现代标准强加于过去,只有把握其内在规律、逻辑联系和发展趋势,才能做出客观的全面评价。 “ 社会式舞评 ” ,属于块状结构,它从社会文化和政治等角度,对舞蹈家、舞蹈作品和现象进行评论。在分析中重视批评对象所产生的社会背景,以及与时代、国家、民族、地域、宗教、意识、重大事件等有关的联系,批评者深入对象的环境和背景,从发生源头、发展过程和趋势,评价其功过得失和对社会的影响。此种舞评,由于跳脱舞蹈的小圈子,站的位置高,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其影响面也增大。但要把握得当,防止离开舞蹈艺术本身,过分夸大社会性的倾向。

“书信式”和“诗歌式”舞评有什么特点

“ 书信 ” 是人际间用文字交流的工具,虽然有惯用的格式和要求,却不受严格规则的约束。通常是文随兴转,开门见山,只要把想说的事讲明白,无需讲究修辞或转弯抹角。用于舞评的“书信体”,多见于编导、演员间的对话,一方寄语另一主,抒发和表达对作品、现象、或某个人、某件事的见解、建议和评价。由于是私下交往,无所顾忌,字里行间,更显真情,发表出来能给读者强烈感染。早年的媒体不发达,艺术家们常以书信方式互相致意,阐述自己的主张。 1753 年,作家格林,在巴黎新闻社,每两周就发表一次评价文艺的书信。法国舞蹈编导诺维尔的《舞蹈与舞剧书信集》,更是书信式舞评的典范。 “ 诗歌 ” 优美、抒情,是人们喜爱的文学形式, “ 诗歌式 ” 舞评,借助其形式,采用精炼、有节奏、情景交融的形象语言,来评论舞蹈作品和现象,冷冰冰的文字也变得活起来,韵味无穷,给读者强烈的感染和启迪。古代中外的许多诗人,在听乐观舞后,常用诗歌形式摹形绘色,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评价。诗人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歌德、拜伦等描述舞蹈的诗作等,都是诗歌舞评的不朽之作。法国高蒂耶则是名符其实的诗人舞蹈批评家,他的诗歌舞评,促进浪漫芭蕾舞登上艺术的颠峰。

“记述式”与“议论式”的舞评

“ 记述式 ” 与 “ 议论式 ” 舞评,是舞蹈批评文章的两种文体。前者以记载、叙述、描写为主,将舞蹈的表演或活动,用文字客观地记录下来。此类舞评,虽然含有主观的分析和取舍的倾向,但强调忠实于被评论的对象。其特点是多用生动的形象语言,对舞蹈形象作具体的描绘,同时注意不额外进行虚构、想象或阐释,而是将主要的解读工作,交由接受者自己去完成,让读者在阅读评论文章时,如身临其境,亲见其形,在艺术的文字再现中去感受和判断。 “ 议论式舞评 ” 着重 是分析事理,阐明观点。特点是多用概念判断,要求文章的目的明确,论点正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符合逻辑。依据论证方式,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按照推理方式,又有“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等不同的类型。此种文体的舞评,由于具有理论性、逻辑性、能层层深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指出问题和方向,对于舞蹈的创作、表演和欣赏具有指导意义。 “ 记述式 ” 或 “ 议论式 ” 两种批评方式,并没有高低贵践之分,二者有着密切联系,实际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为都是表现和评价对象,记述式舞评离不开议论,除纯记录外,一般都是夹叙夹议或先记述再简单议论。 “ 议论式舞评 ” ,要介绍对象,也少不了记述,只不过重点不同。如在议论中加入描述,可使文章生动活泼,更便于读者接受。

什么是点、面、体式的舞评

点、面、体式的舞评,是文章的一种体裁和格式。其中, “ 点式舞评 ” 具有单个、细小、集中的特性,是一种微观单一的评论,依据作品中某个重点问题,或活动中某一显著现象、舞蹈家某一特征,进行分析评价。它从个别鲜明的形象中,发现典型意义的东西,虽不能让读者领略全貌,却能通过典型解剖,让读者 “ 一叶知秋 ” ,从细微看到本质。 “ 面式舞评 ” 属块状结构,具有多点和组合性质,适合对于诸如舞蹈晚会、舞蹈发表会、专题舞蹈展演等的评论。它通过被评对象的各支舞蹈及相关因素,揭示作品或作品间的内在逻辑,整台舞蹈的主题、风格、特征和意义,指出其成就和不足。 “ 体式舞评 ” 是一种宏观、综合性的舞评,涉及的对象多、空间大、时间长,具有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和多风格的特点。常见于年度、阶段、历史时代等总结性的舞蹈评述文章之中。此类舞评,工程浩大,通常是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经过认真构思,确定范畴,选择题材、提炼主题,然后围绕重点,分题论述,或并列铺陈,其跨度大、难度也大。要求批评家需具备较高的舞蹈、文化素养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繁杂的舞蹈现象中,能高瞻远瞩,去芜存精,以客观的态度,精炼的语言,纵横卑阖,层层深入,既要照顾到方方面面,又要确保重点,进而透过现象,揭示本质,使评论的文章能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怎样做一个合格的舞评人

人人都可欣赏舞蹈,每个人都能对舞蹈发表看法和意见,但要写出中肯的评论文章,则需下一番功夫。首先要熟悉舞蹈、了解舞蹈、多看多实践,炼就一付 “ 舞蹈眼睛 ” ,才能敏锐地发现问题、抓准问题。要具备相关的文化、理论素养,因为舞评属理性创作活动,与哲学、美学、力学、心理学等有关,又是以文字为载体,必须有驾驭文字的能力,才能准确、清晰、精炼、生动的表达意愿,舞评作为特殊身份的人,尤其要修养自身,只有具备客观、正直、无私无畏等高尚品德,才能对作品作出正确评价。 开展批评还应重视一些基本原则:如不能离开本体,舞蹈的一切形象都依靠本体动作来完成,紧紧围绕本体,是艺术评论的核心和焦点。二是求真求实,批评文章含主观成份,但不能按个人好恶或想象来判定是非,应尊重对象的本来面目,实事求是是恰如其分地对待。三是关注整体,全面分析,避免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四要适度,掌握分寸,批评者可以有自己的文风,或尖锐、激烈、一针见血,或娓娓道来,和风细雨。但都要与人为善,不搞人身攻击,既不抹杀,也不捧杀,而是中肯的提出意见。五要有创意,不仅文章的格式要新,不落俗套,更要勇于表达真知酌见,发人所未见,讲人所未云,才能对舞蹈的发展有所助益。

舞蹈批评有无标准

舞蹈批评和评论是一个学科, “ 标准 ” 是衡量事物的尺度,批评要判断是非,当然离不开标准。不过舞蹈的种类繁多,舞蹈现象的背景不一样,每个人的条件、环境、目的及看问题的角度都不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变异性,很难确定一个统一的标准,也不应该有硬性的清规戒律。所以拿着标准的框架到处乱套,或对标准不屑一顾的作法都是不恰当的。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轨迹,并处在相互联系不断运动和发展之中,在千姿百态的舞蹈的偶然性和独创性中,又蕴藏着必然性和共同性。批评标准,即是从大量的舞蹈作品和现象中,通过鉴别、比较、概括而成。舞蹈是独立的艺术、批评必须遵循艺术规律,即艺术的标准。如题材的选择、主题是否鲜明,形式是否新颖,语言是否流畅完美,风格是否清新独特,以及感情、技巧、配置等,都属于艺术评判的范畴。舞蹈又离不开社会生活,与时代、环境、道德、信仰、经济、政治倾向等相联系,衡量作品,必须评价其是否有助于社会的文明进步,是否有助于张扬正气、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精神生活的提高,这就是批评的社会标准。掌握两个标准,从作品的实际出发,把握住艺术形象自身的规律,通过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的判断,才能正确开展批评,对舞蹈活动作出客观的评价。

怎样欣赏民族民间舞

民族民间舞,是最古老、最富活力、最具群众性的舞蹈类型。世界的民族民间舞,数以千万计,它们存在于各地民众的生活中,经代代传承,有些仍保持着原始风貌,也有的经过舞蹈家的提炼、加工走上舞台。欣赏民族民间舞:(一)首先不应抱任何偏见。有人将民族民间舞排除在艺术之外,绝对是错误的,殊不知它是一切舞蹈之本,具有浓厚的底蕴和旺盛的生命活力。所以在欣赏时,必须态度端正,不轻视、不歧视,在满腔热情的观注中,会感受到其特殊的魅力。(二)了解背景。民族民间舞与各地的生活紧密联系,如果能对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信仰、风俗、地理环境等有个了解,观舞就有个头绪。至少应阅读有关舞团和节目的简介,也可加深理解。(三)尊重传统。不同民族和地区,各有自己的传统,不能把某个民族独特的舞蹈,看成荒诞不羁,,不能拿现代城市文明审美标准,去衡量偏远山野的民间舞,也要避免以猎奇的眼光看待不同民族的表现。实际上,在物欲横流、纷扰繁杂的当今社会,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乡土气息越浓,艺术价值越高。(四)体验内涵。民族民间舞一般都有所指,具有模仿和再现的特点。观赏舞蹈所表现的内容和意义,体验演员所传达的信息,进而引起共鸣,可以增强民族民间的认知和交流。(五)比较差异。不同的民族民间舞,在审美观念、表现手法等许多方面有所不同,要善于比较。艺术的多样性,正是体现在千姿百态的差异中。(六)发现特点。各民族民间舞,分别有自己的基本动律,这是生活积累,长期传承的结晶,如能品到其中的韵味,可扩大视野,获得特殊的乐趣。(七)领略风俗。民族民间的着装、道具、乐器等与音乐舞蹈一样,都是民族的文化瑰宝,散发出浓浓的民族情。关注舞蹈的装扮、动作,可以领略到异国他乡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奇风异俗。(八)经过舞蹈家的提炼和加工,民族民间舞更加发扬广大。欣赏此类创造性的作品,应看其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有无突破,怎样发展,如何作到既完美又不见刀斧的痕迹,这是摆在现代舞蹈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大课题,也是欣赏者应当关注的重点。

怎样欣赏现代舞

现代舞,对于我国观众来说,接触的时间较短,仍属于新的事物,须要有一个磨合期。这种舞蹈,是一种观点,一个开放系统。对欣赏者来说,同样是一个心理过程,既要感性的全心投入,又要理性的冷静分析。通常应做到:(一)了解特点。现代舞从欧美诞生以来,流派纷呈,总的倾向是反传统、反模式、反僵化、重自然、重内心、重本体,每个现代舞蹈家,都有自己的理念、手法和风格,欣赏现代舞必须因人因时因作品而异。事前了解有关资料将有助于欣赏,如果一无所知,正确的态度是不要心存畏惧,也不要盲目崇拜或轻视,应以平和心态,亲自去观看领略,当你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它就是什么。(二)不带框架。现代舞是生命的经验,心态是其基础。欣赏现代舞不应该设立统一的标准,不能拿一把尺子去衡量优劣,要摒除先入为主的偏见,不带任何框框,不含各种企求和杂念,只要专门致志观看,受作品驱使去行动,才能体会到独特的真缔。(三)莫去苛求。现代舞的作品,本身不具功利性,演出也不特意告诉其意义,编舞者往往突发灵感,信手拈来,水到渠成。欣赏者同样不要刻意追求美感和意义,也不要考究演员的舞技,而是本着宽容心态,随遇而安,表演什么就看什么。象肯宁汉所说: “ 如果你不喜欢人家的作品,那就去编一个自己喜欢的好了,少在背后叽叽喳喳。 ” (四)着眼动作。现代舞崇尚本体和纯动作,把舞蹈视为虚幻的力。欣赏者应紧盯演员的动作,善于捕捉这个 “ 力 ” ,看其如何产生、连接、过渡、发展和变化,有什么新颖别致之处。(五)改变观念。传统的审美观不能用于对现代舞的欣赏。现代舞强调本性,不在意甚至有意扭曲外形的美。如格兰姆喜用顿挫、痉挛、抽搐的动作,魏格曼创造的形象,作疯子般打扮,萨普极具悖论,故意夸张僵化外形。这些表现,按常规是如此荒谬为人不齿,却深入到人的隐私,反映出人性真实的一面。(六)慎下结论。一些优秀作品,常具抽象、隐晦、超前的特点, 有时故意和观众所想到的或可猜到的相左, 加以编舞个人水平和习惯等原因,最好避免过早评论。多看几遍,经些岁月,会改变印象。(七)参与实验。现代舞标新立异,不断探索,面对实验性作品,要经得起刺激,不在乎任何匪夷所思的事件发生,如果能大胆参与其中,成为舞中一分子,更是一种乐趣。(八)碰撞心灵。芭蕾将人体神圣化,现代舞把人体拉回人间, 将真实带给观众,让他们在空间中、在时间中、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自己真正的位置。 此种互动共鸣,对欣赏

怎样欣赏芭蕾舞

芭蕾自十六世纪问世以来,百花绽放,各个阶段的欣赏重点不同,就习惯意义说,主要指传统的芭蕾。在欣赏此类作品时:(一)、首先要审视规范。芭蕾经过千锤百炼,是有着高度程式化和严格规范语言的艺术。不仅脚位、手位、代表性舞姿有一定之规,整个演出,也是按既定程式展开。如演出前,第一位与观众见面的是乐队指挥,他向观众行礼,观众报以热烈掌声,意味着双方互动开始;表演中,演员每个动作,必须开始或结束于既定的基本位置;双人舞包含独自的炫耀式变奏,终场有精心设计的谢幕等。观众应观察衡量这些表现,是否合乎规矩,并作到精致、流畅。从中也可判定这个舞团和剧目,是否正统。(二)、关注形式。芭蕾追求超乎凡体的纯审美和脱俗的形式,集中体现为 “ 开、绷、直、立 ” 的美学原则。这些要素的组合,使芭蕾动作具有明显的空间占有感,拉开了与普通人的距离,产生了神奇的效果。所以在观赏时,应以直线思维的仰慕心情,审视舞星的才能,感受星射的美感和尽情释放的快乐。(三)、领略舞技。衡量一个芭蕾舞星是否合格,有许多硬性指标。如女性的旋转,要求质高量多, 32 个挥鞭转;男舞星的弹跳,优秀者可原地高跳一米三,空中两腿交击 10 次、 12 次之多;立脚尖时间的长短和姿态等也是关注的重点。(四)、体验感情。抒情是浪漫芭蕾最大的特点,而严肃的作品应具有深刻内涵。要体验演员从动作表现出的情绪,从中获得艺术享受,并引起深层思索。(五)、感受和谐。一部完整的芭蕾作品,是独舞、双人舞、群舞、性格舞等多种形式的融汇。在欣赏中,注视其组合和默契程度,感受表演中的安全、精确、和谐之美。(六)、聆听音乐。音乐是芭蕾不可缺少的要素,为作品安上腾飞的翅膀,支持和烘托着剧情的发展。眼观精彩动态,耳听美妙音乐,在陶醉中感受艺术特有的魅力。(七)、追随情节,古典传统芭蕾都贯穿着若干情节,以戏剧性冲突方式展开、发展和结束。如心神专注,随情起伏、迭宕,可获极大的审美满足。(八)、传统芭蕾属综合性艺术,服饰、灯光、道具、布景音响等多种因素,对演出都具重要意义。有意流览和关注精美而富有特色的装置,不仅有助于了解剧情,获全方位的享受,还可增长知识,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此外,在观舞前,了解有关知识,予先观看简介等,对于欣赏芭蕾亦有好处。

什么是审美联想和想象

“ 审美联想 ” 属于高层次的心理活动,它是客体作品,通过欣赏者的接受,引发出来的相关事物的印象,也是主体有关表象的联系和运动,可分为简单联想、复杂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等类型。观者在欣赏舞蹈时,看到舞者在舞台上急速旋转,可能会想到陀螺的运动或车辆的急驶;看到舞蹈者向上腾跃,可能想到大鹏展翅直上云霄;从不规划的运动,想到嘈杂的市场,紊乱的秩序。最有意义的联想,可深入到主体的心灵,如从《天鹅之死》的细腻手姿、表情,体验到个体对生存的欲望,联想到生命的可贵,应当如何才能不虚度此生等。 “ 审美想象 ” 与联想属同一范畴,都是高层次的心理活动。依据想象的性质,分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等类型,它在作品印象的基础上,尽情地驰骋,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甚至上天入地远远游离纯正的审美, “ 幻想出社会的、政治和心理的内涵来 ” 。 舞蹈欣赏的联想和想象,都具有很大的自由,带有浓郁的感情色彩,并且与个体的气质、性格、修养、心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即使是派生于同一作品,所再造的形象和效果也不一样,所谓 “ 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醖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以及 “ 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之说,即形象地道出各人心目中的不同反应。这种独特的再创造性思维活动,对于理解作品,丰富形象,拓展意义,增加个人修养,乃至反过来对编舞都有很大的好处。

什么是舞蹈欣赏的“审美理解”

舞蹈作品及其艺术美,是可感的,理解是欣赏者对作品的把握、明白和了解,属于高级的思维活动。在观看演出时,通过视觉经历了直接的感受和情感体验后,如果能进一步探个究竟,进行综合的分析,想知道舞蹈作品的主题、内容和形式有什么特点,形象塑造如何,有哪些亮点或成、败之处,考虑到这些问题,就进入到审美的理解阶段,欣赏者在保持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有了带有主观色彩的一定理性思考,凭着自己的经验、爱好、感情和理念,对客观现象作简单的分析和解释, “ 各以其情而自得 ” ,在心领神会中,独获其妙趣。这是欣赏的高层次境界,也只有在理性参与下,才能对舞蹈有深一层的体验和较完整的感受。 “ 审美理解 ” 是舞蹈欣赏的升华,表现出欣赏者的情感化、个性化和理性化,但它与专门的舞蹈评论不同,一般是自然而然的发生,没有复杂的推理论证,也没有功利目的,仅满足个人的自我欣赏和解释,主要建立在对作品的直觉、感知、体验的基础上,是对审美对象的表现、本质和意蕴,包括体裁、特征、意义、价值等有关方面的认识和判断。这种审美理解、粗浅、朦胧,带有不确定性,并且与欣赏者自身的素质,以及平时潜存于头脑中的经验有关,能给自己带来意外的情趣。

什么是舞蹈欣赏的“审美同化”

“ 审美同化 ” 是欣赏舞蹈最生动,也最入迷的阶段。看一部舞蹈作品,从表演者的动作姿态开始,逐渐领略客体塑造的艺术形象,感受作品人物、情节、情绪等的变化,由表层的观察进入到深层的体验认知。观赏者被作品的内在意蕴所吸引,接受的信息相互作用,整体意识活跃起来,主观和客观交织,在矛盾的冲击调整中,感情激荡,由 “ 形 ” 入 “ 神 ” ,进入艺术审美的佳境,适应和认同客体的起伏沉浮,顺应作品形象所为,乃至达到忘我的境地,为客体投射出的信息所同化。 “ 审美同化 ” 即是进入神韵的欣赏,在这个阶段,欣赏者往往与舞中的角色同呼吸,急其所急,想其所想。如看《天鹅湖》,欣赏者为美丽善良的奥杰塔的坎坷遭际而感慨,庆幸王子与公主的爱情,惊叹妖艳的奥吉利亚的绝顶舞技,同时又憎恨这个恶魔女儿的伪善阴毒,耽心王子被其诱惑,而当公主最后跃入湖中,与王子双双而去,又不自禁地发出 “ 唉 ” 的叹息声。审美的同化状态,着重于深刻的体验和认知,是观看舞蹈时,最普遍最强烈的心理活动,能否进入佳境,关键是全心地投入,只要专门致志观舞,才能把握艺术的精髓,体验到个中三味,从而获得艺术的满足,并有所发现和启示。

什么是“审美直接”

舞蹈是视觉艺术,只有直接接触,才能欣赏舞蹈,即 “ 审美直接 ” 。观看舞蹈,首先收入眼帘的是舞台上演员展现的动作、姿式、表情和构图,这是视觉上的直接感受,它包括直观和直接两个相关联的层次。 “ 直观 ” 是视觉功能直接观察的知觉活动,有什么就看到什么,是接受和欣赏的最初形式。在直观基础上的 “ 直觉 ” 仍属于低级而特殊的思维活动,只 “ 知其然不知其所然 ” ,但却进了一步,是对所表现对象的 “ 直接了解或认知 ” 。 直觉的审美,从形成的轨迹和规律来看,离不开欣赏者自身大脑中潜意识信息的储存,当欣赏者储存的信息,与表演对象接触,便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是主体审美非逻辑性的瞬间顿悟,如舞蹈者的形态、动作组合、技巧性、流畅性、戏剧性、服饰、灯光、布景等投射物,都被观众所直接接受,并以其新颖、奇异、曲折、对比和富于变化的表现,刺激着欣赏者的神经,在中枢作用下,引起极大的兴趣。 “ 审美直接 ” 则 是对形的欣赏,追求舞蹈外在的形式,具有自然状态的美感。虽然属于表层感知的心理,却是欣赏的基础,是对作品审美必不可少的第一步,只有经历这个阶段,在被直接视觉激活的感情、兴趣、注意力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舞蹈的审美欣赏活动才得以富有活力的展开,直至把握整个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