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意象论的研究有何意义
“ 意象 ” 的 “ 意 ” ,指精神的、虚灵的、隐含的情意、情思或情志; “ 象 ” 则是具体的、可感的、可见的外表形象。早在上古时期,我国著名的《周易 · 系辞》,即有 “ 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 之说。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 神思》说: “ 独照之匠,观意象而运行 ” ,明确将意象作为一个美学概念。我国的艺术,历来重视 “ 与志迁化 ” 、 “ 象外之旨 ” 的意象。 20 世纪 80 年代,文艺界兴起意象艺术的理论与实践的研讨, 1988 年正式列为国家艺术科研项目。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指出: “ 该研究课题针对了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理论的薄弱环节,进行了突破性的研究,从意象的角度抓住了中国艺术发展的核心,不仅能充实我国艺术体系的健全,有利于教学实践的进行,更将促进美术创作、美术科学实验的发展。 ” 舞蹈是意象艺术的典型代表, 1993 年,舞蹈学者袁禾,采取体悟与验证相结合的方法,从中国古典美学及意象角度,对中国舞蹈艺术作全新的系统探索,发表《中国舞蹈意象论》专著,书中紧紧抓住“意”与“象”之间的辩证关系,力求较深入地发掘那影响情感品质,决定`意 ’ 之内涵而深埋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的民族艺术传统的原始基因,并将其放在与传统舞蹈构成的诸般因素的制约或相互作用中展开论述。包括舞蹈生存的物质本体、中国舞蹈运动形态本象、中国舞蹈之表现手法、舞蹈艺术之情感本质、中国舞蹈意象之历史演进、中国古代舞蹈的功能指向、中国舞蹈美学意蕴、中国艺术体系中的舞蹈意象等问题。明确指出:舞蹈语言有 “ 意 ” 有 “ 象 ” ,动作姿容的外表形态是舞蹈的 “ 象 ” ,动作姿容的内涵是舞蹈的 “ 意 ” 。意象艺术是以想象为中心形成的,离开了充分的、自由的想象,意象就不复存在。舞蹈动态意象的创造主要依靠舞蹈动作的虚拟性、节奏性和造型性。并有表现性动态意象和描述性动态意象之分。前者是舞蹈语言高度抽象的动态意象,有 “ 显意 ” 、 “ 非显意 ” 的区别,却都不是对物象形态的描摹,而是受文化心理所制约的、情感的、凝聚方式。后者在一定程度上为现性表现的动态意象,其动作带有较大的模拟性质,一般不脱离物象的原有形态,但这种模拟不是照像似的模拟,而是变形模拟,抽象模拟。其模拟的目的也是要表现,是在模拟中表现,在表现中描述。《舞蹈意象论》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