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舞蹈与杂技有何关系

舞蹈和杂技,都是以人的形体动作为媒介。原始时代,乐舞与杂技有一个共生期,都是人类生活的需要。传说中黄帝的《云门》、帝尧的拊石击石,舞百兽、帝舜的干戚舞以及商纣的奇技淫巧、周武王的《大武》等,都是舞蹈杂技兼具。春秋战国的商羊舞大角抵是公认的杂技雏形。汉代的百戏,总会仙倡,戏豹舞罴椎牛击鼓,戏倡舞像,乐舞杂技交相辉映,著名的《七盘舞》是舞也是技。唐代是我国舞蹈发展的高峰,但著名的《剑器》、《浑脱》、《胡腾》、《胡旋》等舞蹈,仍然带有浓郁的杂技成分,在高竿上表演的《破阵乐》则是名符其实的杂技舞。宋代的表演艺术,由宫廷转向民间,在林林总总的舞队中,乐舞与杂技平分秋色。明清的走会,节目更为丰富,优伶伎乐,粉墨绮缟,角抵鱼龙之属,缤纷陆离,靡不毕陈,在广场和大街上巡游,纯粹的舞蹈已让位于乐舞杂技小戏和综合性的表演。直到现在,盛行的舞龙、舞狮、高跷等舞蹈或杂技仍然难解难分。
从历史发展可见杂技与舞蹈,长期处于混杂状态,一部古代舞蹈史,稍加润色增删,也可改写成一部古代杂技史。但二者终究是两个不同性质的表演艺术部门,正如芭蕾大师米哈伊尔·福金所说:以自身为轴旋转32圈的女(男)舞蹈演员,跟旋转圈数更多的武功演员之间,又有什么不同呢?我看,只有一个差别,那就是杂技团的武功演员做这个动作做得更加完美,更加稳当。而应该有什么样的差别呢?差别应该是:武功演员做这一切,目的在于以自身的灵巧使人惊叹,叫人开心,创造记录。这一切都是武功和体育追求的目的,而这一切同舞剧是格格不入的。在舞剧中,任何动作都应该把表情作为目的。我国舞史研究家刘峻骧在《中国杂技史》中,同样认为:杂技与舞蹈都是用身体技巧为媒介的人体艺术,但后者主要是动作的抒情性,而杂技更为强调的却是造型性,同雕塑视象类似的寓意性。这种美感寓意性的获得,演员自身的高难技巧是其物质基础,而编导者对整个节目的统盘美学思考和演员对自我身体运动外型的美感意识,则是根本保证。一个注重,一个追求,使舞蹈与杂技二者分离,又可互相汲取和借鉴,如能运用得当,有助于使自身的表演登上一个新台阶。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黄金分割”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进攻型”和“防御型”姿势

动作“八大元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