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舞蹈与武术有何关系

舞蹈与武术,分属两个不同的文化部门,舞蹈重视美和新颖,包含丰富的意味,抒情达意,给人以愉悦和启迪;武术以技击为主,包括徒手和器械的攻防动作,追求功法、套路和技术,以增强体质、修身德性、防身玩暴为目的。但二者皆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遗产,积淀着深厚的民族基因;都是动态的身体运动,并且同样讲究内外兼具的精、气、神和灵肉的统一;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和互渗互补的密切联系。
古代武与艺并称,武与舞二字通用。早在三千年的周朝,已经将用兵的刺伐武术编成《象舞》,供年满十五岁的少年学习。上古盛行的角抵之戏、剑技、射艺等武功,带有很强的舞蹈表演性质。汉唐的剑舞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虞姬、公孙大娘、项庄、斐旻等都是有名的舞剑高手,不仅是艺人、武将志士、连文人学士如司马相如、李白、杜甫等,也作为高雅活动,善于舞剑、舞戟。在驱鬼逐疫的傩舞中更离不开执戈扬盾的武术表演。宋代宫廷队舞的剑器队、射鵰回鹘队,诸军表演的《狮豹》、《扑旗》、《蛮牌》、《硬骨》、《七圣刀》、《抹枪板落》等节目皆是融合武术技巧的舞蹈;瓦舍、勾栏的演出,无不以舞蹈、武术、杂技相浑合。明清以降、纯舞势衰,各地节日中出现的舞队、庙会、走会、社火的表演,也是武、舞、杂、戏同出。时至今日,如流行各地的《龙舞》、《狮舞》、北方的《少林棍》、《武术扇》、南方的《英歌》、台湾的《宋江阵》、《布马阵》、珞巴族的《伯克》、景颇族的《总戈》、纳西族的《蹉姆》等许多民间舞蹈,仍保持着亦舞亦武的传统。
武术中的拳法、招式,如太极拳的金鸡独立白鹤展翅、形意拳的大龙形小龙形,地趟拳的乌龙绞柱、八卦掌的鹞子钻天等,以及进步退步如环之无端,又进又退如环之相连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断续处以圆融为妙等动作和与诀窍都广泛被传统舞蹈所采用,并成为中国古典舞的术语和基础。同样表演成分增强的现代武术,也都借鉴和汲取舞蹈手法,在舞台上展露出舞式武术的风彩。正如一代戏曲宗师盖叫天所说:做为一个武生,应该懂得:猫窜、狗闪、鸡步、蛇行、虎扑、龙游、鹰展翅、鸟过枝、风摆扬柳、白鹤过云、燕子掠水等等。这些吸取动物和生活景象中的各种姿态,加以变化发展而成为武术基础,拿出运用在舞蹈上,才能动若脱免,静若处子,重若泰山,轻若鸿毛,闪展腾挪纵跳翻飞,表现各种生活内容与人物生活感情,也才能使人感觉变化多端,美不胜收。综上可见,重视舞蹈与武术的关系,相互观摩、学习和促进,对双方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助益。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黄金分割”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进攻型”和“防御型”姿势

动作“八大元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