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地域性”对风格有所影响
“地域性”,指一定范围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特性,包括地形、地貌、地势、气候、资源、风土人情等,与舞蹈家的创作风格关系密切。丹纳《艺术哲学》指出:“精神文明的产物和植物世界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生我养我的地域环境,必然陶冶和影响着创作者的心性和风格。长期居住在山区的人,因道路崎岖,少与外界交流,容易养成刚强负重、纯朴的性格;生活在草原上,看蓝天白去,骏马奔驰,雄鹰翱翔,心胸会开阔爽朗;在黄沙漠漠、驼铃声声,长途跋涉的地方,易内敛而坚毅;大海涛涛,澎湃激荡,气氛神秘,不由人不联想翩翩;而地处小桥流水,垂柳依依,怎能不柔情满怀。
不同地域的景象、习性和条件,会潜移默化地保存在舞蹈家的记忆中,并流入舞蹈作品的动律里。如生活在严寒北极圈的爱斯基摩人,他们的舞蹈,主要在漫长的冬季于室内进行。受室内窄小空间的限制,只能由一人,或两三人因地制宜的表演,在原地踏步,蹲下起立,拍体捶胸、比手势、装鬼脸、作些小幅的动作,这也造就爱斯基摩舞多具有情绪性和拘谨的动作风格。地处热带的非洲人,崇拜森林和动物,他们的舞蹈,以对日常生活劳动或周围动物的直接模仿为主,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并将面具视为神圣,其造型丰富,有的直实,呈自然状态;有的象征、夸张、怪诞,富宗教意义。为突破森林和沙漠的阻隔,用鼓声传递信息和抒发感情,鼓语也就成为舞蹈的灵魂,配合着手脚、身体各部分的活动或呼喊,交织成各种鲜明的节奏,呈现出神秘而极具感染力的风格。地域的气候,制约着人们的穿着,同时也影响着舞蹈风格。在南方气候温暖,服饰轻柔,易于作飘逸的动作;北方寒冷,穿者沉重,舞动就要有力。人们常说,东方各国的人善于用“腕”,西方舞蹈偏重于“足”,这与东、西方的地理、风土人情都有关,所以在研究舞蹈时,不应忽略地域的特点。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