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现实主义舞蹈创作方法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指按照生活本来面貌,真实地塑造艺术形象表现生活的方法。此种创作历史悠久,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出现的《葛天氏之乐》、《大武》等乐舞,古希腊创作的《美狄亚》、《骑士》等悲剧、喜剧,皆是现实主义的不朽之作,各国民间舞中,再现式的舞蹈更是不鲜见。但真正将现实主义作为专门术语,则始于19世纪中期。1850年尚弗勒里首次用“现实主义”一词,形容当时的新文艺。1855年法国画家居斯塔夫·库尔贝发表《现实主义宣言》,郑重宣告:现实主义就其本质来说是民主主义的艺术。此种方法,反对当时极度泛滥的浪漫主义不切实际的幻想。主张回到现实生活,将真实地再现生活,作为创作和表演的基础,注重用真实可信的细节,构成逼真可感的画面。欧洲的现实主义舞蹈,作为新兴的一种艺术流派,反对舞蹈领域中一味追求仙境幻景等虚无飘渺的倾向,力求将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强调舞剧要认真刻画人物性格,重现戏剧性和情感的表达。
现实主义舞蹈的创作方法丰富多样,共同的特点主要是:
(一)如实地发掘和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忠实地表现活生生的人物关系和生活场景。如多贝瓦尔《无盖的谨慎》,率先用写实的手法和民间乐曲,以及较多的生活动作和服饰,表现了一对年青恋人曲折而又完整的姻缘故事,把平民的田园生活生动的展示在舞台上。我国蒋祖慧等改编的舞剧《祝福》,剧中祥林嫂大起大落的不幸身世,扣人心弦,催人泪下。张毅的舞剧《枣花》,提炼农村生活的人体动态形象,体现出极力挣脱旧传统束缚,勇敢走向新生活的妇女形象,因为抓住现实主义的本质,令人振奋。
(二)现实主义对生活的表现,不是停于表现,作简单的模仿,而是一个集中、概括、加工典型化的过程,所塑造的形象是典型的人、事和环境,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如吴晓邦的《饥火》,以一个赤足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人,饥寒交迫乞讨无门,最后倒毙而死的五更悲惨经历,表现了战争年代百姓逃亡的痛苦生活的典型形象,令人发省。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女主人公的形象,是原作者集中了不同经历的三名妇女原型,更概括了旧中国底层妇女的命运和觉醒而创造出的典型,以艺术的形象使人信服、感动,并获得启迪。
(三)现实主义创作要求真实,但不是自然主义的真实,而是艺术的真实,同样允许虚构,并且贵在善于润色和出奇制胜,在不违背生活真实和规律的基础上夸张,在符合生活逻辑和有可能发生的趋势前提下想象。如拉甫罗夫斯基、普罗科菲耶夫《罗米欧与朱丽叶》的最后一场,朱丽叶为摆脱被迫的婚姻,与仇家青年罗米欧双飞,在神父帮助下假死。不知情的罗米欧赶到墓地,悲痛中与未苏醒的恋人跳起双人舞,这是实际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但却合情合理地表达了罗米欧的心情。又如格里戈罗维奇的舞剧《爱情的传说》的第二场,女主人公希琳已随姐姐离去,但接下来却是她和费尔哈德的双人舞,这似乎违背了生活的逻辑,然而从舞蹈的感情;逻辑上说,这样处理是必要的,深化了他们二人的关系,显得简洁清楚。这种内外交替,虚实结合的手法,更增加了现实主义作品的艺术魅力。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黄金分割”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进攻型”和“防御型”姿势

动作“八大元素”是什么